林鵙

Tephrodornis gularis   Raffles
   

  117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 (T. g. latouchei,采自云南)
雄性成鸟:额基黑;前头、头顶灰色而微渲染褐色;背、肩和腰转呈淡棕褐沾灰,腰羽具深浅相间的横斑;尾上覆羽中央部分白色;下层和两侧呈或深或浅的褐色,具深色羽缘;翅褐;飞羽及大覆羽大都缘以茶黄色;中、小覆羽或沾灰;内侧飞羽先端和外缘浅淡;尾棕揭至褐色,先端和羽缘多呈棕黄色,次端部染黑;贯眼纹纯黑色,连于额基;颏、喉灰白或缀灰褐色;胸部灰葡萄褐;腹部中央至尾下覆羽转纯白色;翼缘褐、白相杂,翼下覆羽褐色。
雌性成鸟:额、头顶淡灰褐;贯眼纹灰黑或黑褐;耳羽或具浅色轴纹;余与雄鸟相似。
幼鸟(1964年6月采自云南双江):与雌鸟相似,唯自头顶至腰、肩羽以及内侧飞羽的羽缘散缀白色或茶黄色和暗褐色横斑。
虹膜绿黄、黄绿、棕褐或褐色;雄鸟嘴黑色,雌鸟嘴褐色或暗褐色,嘴基角色;跗蹠灰色、银灰、灰蓝或褐色。幼鸟嘴与雌鸟同色。获自云南勐腊的1只雄性幼鸟虹膜金红色。
量衡度:(注:见图1)
性别
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30) 40.6 215.8 20.7 119.5 91.3 21.1
(35—49) (200—235) (18.5—24.5) (115—125) (87—98) (19—23.5)
♀♀(14) 40.5 216.9 19.8 117.8 93.1 20.5
(35—47) (199—228) (19—22) (114—122.5) (90—96.5) (18.5—22)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雄鸟头顶灰色;上体除尾上覆羽白色外,概灰褐色;翅、尾均呈褐色;头侧贯以显著的黑色贯眼纹;喉灰白;胸沾灰褐色;尾下覆羽转纯白。雌鸟头,颈非灰色,而与背同色;贯眼纹褐色。

大小

量衡度:
性别
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30) 40.6 215.8 20.7 119.5 91.3 21.1
(35—49) (200—235) (18.5—24.5) (115—125) (87—98) (19—23.5)
♀♀(14) 40.5 216.9 19.8 117.8 93.1 20.5
(35—47) (199—228) (19—22) (114—122.5) (90—96.5) (18.5—22)

生物学

生态 生活于海拔约1,500米以下的平原和山地的次生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,也见于雨林和季雨林缘,少见于荫暗茂密的林间。多在树木中层活动。春季在云南曾见三、四十只结集成群活动。它们与 Pericrocotus spp. 同有一习性,每当一鸟飞离群鸟时,余鸟随踪而去。停息时常发出单调嘈杂的鸣声。
以昆虫为主要食物。2月—4月、8月和10月采自海南岛的13只鸟胃内含物中,90%以上均为昆虫(郑作新等,1973)。胡鸿兴等(1978)剖验采自贵州的鸟胃,内含物纯为甲虫。于2月(4只)、3月(3只)、4月(6只)、5月(1只)、6月(2只)和7月(1只)获自云南的17只鸟胃,胃内含物有甲虫(6次)、鳞翅目幼虫(4次)、蜂类(3次)、蝽象、蝉类(各2次)和其它昆虫(5次)。
4月采自云南西部的雄鸟,睾丸已开始膨大。3月4日采自云南勐海的雄鸟,睾丸发育颇好,大小为5.5×3.5毫米。1965年4月23日采自云南盈江大南俄(海拔950米)的1只雌鸟,输卵管内有1只即将产下的卵。卵呈天蓝色,散缀黑褐色斑点。据 La Touche(1925),采自海南岛的卵白色,带有绿色渲染,并具浅褐色和浅淡的紫灰色斑。
2月至4月获自云南西双版纳的雄性和雌性幼鸟,背、肩和腰均不同程度地杂有茶黄色和暗褐色横斑;内侧飞羽具浅缘和横斑,余与雌性成鸟相似。

生境信息

生态 生活于海拔约1,500米以下的平原和山地的次生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,也见于雨林和季雨林缘,少见于荫暗茂密的林间。多在树木中层活动。春季在云南曾见三、四十只结集成群活动。它们与 Pericrocotus spp. 同有一习性,每当一鸟飞离群鸟时,余鸟随踪而去。停息时常发出单调嘈杂的鸣声。
以昆虫为主要食物。2月—4月、8月和10月采自海南岛的13只鸟胃内含物中,90%以上均为昆虫(郑作新等,1973)。胡鸿兴等(1978)剖验采自贵州的鸟胃,内含物纯为甲虫。于2月(4只)、3月(3只)、4月(6只)、5月(1只)、6月(2只)和7月(1只)获自云南的17只鸟胃,胃内含物有甲虫(6次)、鳞翅目幼虫(4次)、蜂类(3次)、蝽象、蝉类(各2次)和其它昆虫(5次)。

海拔范围

生活于海拔约1,500米以下的平原和山地的次生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,也见于雨林和季雨林缘,少见于荫暗茂密的林间。
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
云南西部、南部西双版纳和东南部,广西,广东和海南岛,福建中部和东部福州(留鸟)。

分类讨论

分类讨论 上体具横斑与否一般是作为成鸟与幼鸟的区分标志,而嘴由褐色转呈黑色则为雄性幼鸟成长为成体的标志。查看的标本中,4月、6月和9月分别采自云南西双版纳、贵州、福建的斗只雄性幼鸟,嘴呈褐色,仅下嘴基部稍浅;上体体羽包括内侧飞羽已无横斑分布。而西双版纳的另1只雄鸟(1月),显然为成体,嘴纯黑,头灰色,具黑亮的贯眼纹,其内侧飞羽尚留有明显的横斑。这现象可能是个体间换羽序的差异。
1958年5月5日获自云南勐腊的1只未标明性别的成鸟,嘴纯黑,贯眼纹黑色,当为雄鸟。上体与有的雄鸟一样,棕褐色较深,但较同一月同一地采得的标本显然浓暗。此鸟前头至枕部羽色与所查标本(20♂♂)不同,既非灰色,又非带褐色,而呈深污褐色,前头羽片可见灰褐色羽基;上嘴远较下嘴为长,且先端甚为下弯;疑系个体变异。
采自贵州的2只雄鸟和1只雌鸟(3月)、福建的1只雄鸟(3月),上体明显地较云南和海南岛同季节采得的标本多具棕色,尾羽较云南标本多棕色而与采自海南岛的一致。
亚种分化 计11个亚种,中国有2个亚种。

引证信息

Lanius gularis Raffles,1822,Trans.Linn.Soc.13:304(模式产地: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西部 Bencoolen).
Tephrodornis gularis, 郑作新, 1976, 436—438; Mayr et Greenway, 1960, 9;219—220。

检索表文本

体形较大,30♂♂翅长平均119.5(115—125)毫米,14♀♀翅长平均117.8(114—122.5)毫米, 雄鸟上
体淡棕褐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华南亚种 T. g. latouchei
体形较小,9♂♂翅长平均112.6(110—115.5)毫米,12♀♀翅长平均112.6(109—114.5)毫米, 雄鸟
上体多棕褐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海南亚种 T. g. hainanus